WLong: 



XXX: Now the provinces and the national gov’t are more focused on sharing, providng a service to the people. Initially they focused more o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because there were not many courses. Jingpinke.com 

This is nothing revolutionary, we’ve always had to share, but now there is much more emphasis put on it. 



D4

2 0 0 3 —2 0 0 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 

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分析 

some improvement/change happened every year between 2003-2008. the purpose of evaluation is to know, to guide and to standardiz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general?) and special cours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areas?)


comprehensive, 5 parts: teaching team,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utcomes

15 secondary indicators:  

Teaching team, including responsible person and main lecturer; 

the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tea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ourse content

the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course content

the practical components (removed in '08)

teaching material (jiaocai) and other resources

conditions for practical components

online teaching environm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approach (fangfa)

instructional practice (shouduan)

instructional outcomes - evaluation by peers, by university supervisor, 

student evaluations 

evaluation of recorded materials


in addition 16 (down to 14 in 2008) "observation points), in total 100 points


things that have been added: more focus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edagogy, use of technology, impact and sharing. and building local guidance teams? 

focus more on procedural indicators, and less on conditionality. - what does that mean?

point system, has been changed a bit each year. (who evaluates)

also has explanations of indicators that change each year. for example they encourage business people to join course teams. 


for evaluating recordings they specify: dignified bearing, clear sound, full of teaching enthusiasm, lively class atmosphere, high student participation rate, effective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 -- changed to: "influential teaching which attracts students attention, enlightens and inspires thinking, association and creativity. 


==

当代教育科学

-- 38-

管理与评价 2008 年第 15

22003—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 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分析

: 精品课程的建设, 离不开科学、公正的评审, 其中, 评估指标体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全面了解和把握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及变化, 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 2003—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及其变化特点, 以此为基础, 对二期建设工程的评 趋势作一初步展望。

键饲: 精品课程; 质量工程; 评估指标体系

2003 , 教育部首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划用 5 时间, 1500 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课程相关内容上网, 并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精品课 程。纵观 2003—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体 , 每年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评估指标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认识作用、 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 全面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评估 标体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精品 课程及二期建设工程均有较大裨益。

一、2003—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变化

( )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综合评估与课 程特色、政策支持和辐射共享( 2008 年新增) 两大部 [1]综合评估部分现有 5 个一级指标( 教学队伍、教 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 15 个二级指标 (教学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学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实践教 ( 2008 年减去) ; 教学条件包括教材及相关资料、实 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教 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包括同行及校 内督导组评价、学生评教、录像资料评价) 以及 16 ( 2008 年减少 14 ) 主要观测点, 各占不同权重, 100 分。

( ) 2003—2008 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 1.标构成 一是从有到无: 2003 年把部分指标规定为核心

, 并要求各核心指标得分均应在 C 以上 ( 不含 C) , 2004 年取消了这一规定; 2006 年二级指标 践教学中的观测点实践教学内容及其方法实践教学内容”, 方法去掉。这是因为一级指标教学方法与手段中已含实践教学方法, 去掉可以避 免重复累计。2008 年将二级指标的实践教学减掉, 性和开放性两个二级指标中有所涵盖。2008 年的课程内容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中, 取消了 2004 年增加的论课程内容设计实验课程内容设 ”, 统一使用课程内容设计观测点, 使得课程内 设计评审的角度更为宏观, 现整体性和融合性的 特点。

二是从无到有:2006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 级指标下专门增设了教学设计级指标, 并置其于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之前, 并相应增加了教学理念与 教学设计主要观测点, 提出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 研究性、探究性、协作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 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进行设计, 级指标教学方法中增加了视新技 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开展研究 性学,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这两点足以说明精 课程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与提升, 更加注重教学理念的先进与否及精品课程建 设过程的完整性, 从而才能为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发 挥奠定良好的基础。一级指标教学效果下增加了校内督导组评价, 使精品课程建设在校内有了 专门的监督和指导机构。20032004 年没有政策支

当代教育科学

指指 年份

教学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条件

教学效果

2008 年第 15

管管理与评价

10 , 这本身也体现了方法和手段是不能明显分 开的, 使得我们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更注重手段和方 法的融合和配合。教学条件标所占权重从 2003 年到2007年持续下降, 20分到17分再到15, 2008 年上升到 20 , 从而反映出在精品课程建设 过程中, 要注意软硬件两方面的共同完善, 既教学条 重在前3年相当稳定,一直是20,到了2006, 18 , 主要原因是二级指标录像资料评审的分值 8 分降 6 , 与其他两个二级指标权重一致, 学效果所占权重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这一指 标重要性的下降。

在指标体系构成的特色、政策支持和辐射共享部分, 2003 年的只有课程特色 100 , 2005 特色政策支持分别占 80 分和 20 , 再到 2007 年的特色政策支持分别占 50 , 最后到 2008 年的特色政策支持辐射共享各占 40 分、30 分和 30 分。这部分的在总分的权重中由 2003 年的 30%下降到 2007 年的 20%, 现出课程建设要 注重网络资源的共享, 使得精品课程能够为更多的学 校和学生提供最优秀的教学资源。

4.标表述

2008 年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教学队伍结构及 整体素增加鼓励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参与教学团 的表述, 现了教师选聘的社会化和开放性, 充分 利用社会资源来建设学校的精品课程。二级指标 程内容中理论课程内容设计从 2004 教学内容新 颖、信息量大 2005 年的教学内容新颖、有底蕴”, 再到 2006 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 识结构合 , 注意学科交叉”, 2008 年的课程内容设计要根 据人才培养目, 现现代教育思想, 符合科学性、先 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表述一次比一次科学合理。 的教学方法 2006 变为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 教学方法。二级指标教学手段, 20032004 充分、恰当的使用 2005 年改恰当、充分的 使 , 2003 仪态端庄、声音清晰、富有教学热情, 课堂 教学气氛活, 学生参与度高, 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2004 年改讲课有感染力,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 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2]

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在逐步的健全和完善, 从中也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 的方向性、制度保障性以及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 的几个方面。

, 2005 年开始增加, 使精品课程建设有了制 度上的保, 可以让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2008 年在特 色及政策支持指标中增加辐射共享措施有力, 未来 设计划可行观测点, 现了要重视精品课程网络 资源的建设, 提高课程的共享力与影响力。

2.标排序

2006 年开始, 将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教学方 法、手段的排序对调, 使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个指标, 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之后, 排在第三位, 教学条件 由原来的第三位降为第四位。这凸显了教学方法与手 段改革、建设的重要性, 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精品 程建设过程中, 更加注重过程性指标, 而条件性指 重要程度相对降低。从 2007 年以来, 标体系又将教 学条件重新排在第三位, 并且权重由 2006 年的 15 提高到 2008 年的 20 , 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导 , 调各学校要加强硬件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为第四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前提和基础 性条件。

3.标权重

2003—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权重每年 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003—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一级评估指标权重变化表 ( 单位: )

从上表可以看出: “教学队伍标是排在第一位 , 4 年来其指标权重一直保持不变, 其相对稳定 性可以让我们看出: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 核心, 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标权 重分配的变化最能体现出精品课程建设的逐步完善 发展, 2003 年的 22 , 20042005 年升 25 ,再到2006年降23,2006年的27,最后到 2008 年的 24 , 它不是单纯的直线式上升或下降, 也不是保持不, 而是在升升降降中不断变化, 变化 过程之中必然包含着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思考。教学方法与手段标在 2006 年的变化最大, 18 分上升到 24 , 原因是增加了 8 分的二级指标教学 设计”, 2007 年将二级指标的教学方法教学手 的权重合并 12 , 2008 这两项的权重减少

当代教育科学

-- 40-

管理与评价

二、趋势展望: 对精品课程二期建设工程评估指 标体系的预测

2007 年第 1 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教育部、财政 部宣布全面启动新一轮的质量工程”, 其中一项就 : 要在已经建成 1000 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再建 3000 门在网上可以共享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 并要 进一步建设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精品课程二期建设工 程与一期相比, 仅数量上就增加了 1 , 要高质高量 地完成二期建设任务, 对任何一个环节都应高度重 视。

本文在 2003——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 标体系的内涵及变化研究的基础上, 过对二期建设 计划的解读, 试对二期建设工程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 如下预测:

( )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精品课程二期建设的重 中之重

新一质量工程提出: 们要遴选 1000 个国 级的教学团队, 名教授要上讲台, 刚刚获得博士学 位的青年教, 则上今后不准上讲台主讲基础课或 专业主干课, 这是重大政策调整。某种程度上来讲, 资强弱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 设一支 实施精品课程的优秀教师队伍, 仍是精品课程二期建 设工程的根本任务之一。我们不仅要重视优秀教师梯 队建设, 组建优秀教师团队, 而且要着力培养能够 行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要改善教师工作和 习的条件, 增加岗位津贴, 进教学科研立项, 调动 广大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 )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将 续作为评估重点, 进一步突显精品课程的实际应用 效果

教高[2007]1 号文件指出: 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 程建, 3000 门左右课程, 进行重点改革和建 , 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 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全面带动我国 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从整体上对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进行了界定。与一期相 , 提出要争取在这些主要方面有较大改善, 并全面 带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质量, 即更加注重 精品课程的实际建设与应用效果。二期建设过程中, 对其评估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 ) 对二级指标络教学环境的重视程度将 进一步加强

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目的在于应用, 在于实现优 质教育资源共享, 因而必须有运行机制良好的网络教 环境。教高[ 2007] 1 号文件指出: 继续推进国家精

2008 年第 15

品品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 台建, 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 的数字化资源中心, 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 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 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 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 ,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使用的优质教育资 , 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基于此, 二期 设过程中, 精品课程的开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络教学环境势必会成为评估热点和重点。

( ) 对二级指标教材及相关资料评审, 将更 加注重教材的建设情况, 而不仅仅是教材的选用, 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协调一致

教高[2007]1 号文件指出: 启动万种新教材建 设项目”, 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 鼓励教师编 写新教材, 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 作。这是对教师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即不仅仅会选用 他人的优秀教材, 还要能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 多出 优秀成果。

( )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课程共享和 辐射力

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 实行项目管 理。在中央重点支持项目的基础上, 鼓励各地方、各部 门和高校发挥自身特点, 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 项目的实施。教育部、财政部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 。精 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一, 对其支持力 度相应加大。为使各项政策支持落到实处, 在精品 评估中, “学校政策支持标所占权重有可能随之 [3]

鉴于评估指标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各高校教师在着手精品课程建设之前, 应对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有一全面细致的了解 与把握, 以明白建设重点与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EB/OL]http://www.TLCPnet.

com/great course/. [2]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2003 年度、2004 年度、2005 年度、

2006 年度、2007 年度、2008 年度) [EB/ OL], http:/ / 166.111.2.5/ great course.

[3]教育部 2007 年第 1 次例行新闻发布会[EB /OL], 中国网, 2007- 01- 25.

( 作者: 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

( 责任编辑: 许爱红)